近期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《河南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》该通知首先对2022年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,后对河南省202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计划、要求和目标。
一、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
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锚定“两个确保”,深入实施“十大战略”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大力提振市场信心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,突出做好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,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,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、效益更好、速度更快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、起好步贡献河南力量。
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经济增长6%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,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%以上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%左右,进出口总值保持平稳增长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%,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左右,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,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粮食产量650亿公斤以上,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%,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“十四五”控制目标统筹衔接。
二、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
(一)持续扩大有效需求,增强经济恢复发展动力 | 深入推进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常态化开展产销、产融、用工、产学研“四项对接”,建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库,加快打造规模以上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、产业链主导企业等企业群,力争新培育头雁企业100家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、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00家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0家。 |
(二)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| 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,新设立一批创新联合体,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。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,新设立一批省产业研究院和省中试基地,提速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100亿元以上。 聚焦企业有需求、高校有服务,积极推动高校参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,争取共建高质量研发中心1500家,建设15个左右省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。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统筹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、企业、院校建设试点,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,每所职业院校重点打造1—3个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专业(群),建设200个左右省级示范性专业点和200个服务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工匠实验室、生产性实训基地、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。 |
(三)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|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,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和推广,新增智能工厂(智能车间)150家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家。加快典型应用场景建设,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,遴选100个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,争创国家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、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、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,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5G+智慧农业项目。 |
(四)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持续注入经济发展新动能 | 全力打造“六最”营商环境、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、强化开放通道优势、 提升开放平台功能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。 |
(五)扎实推进乡村振兴,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|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,重点推进乡村建设“184”行动,扎实开展“五星”支部创建活动,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提高乡村治理水平。积极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创建,每年创建20个示范县、100个示范乡镇、1000个示范村,争创50个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,努力打造可看、可学、可复制的乡村建设样板。 |
(六)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| “双核引领”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、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、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|
(七)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着力打造美丽河南 |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。坚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、同向发力,深入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持续消除重污染天气,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、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、多污染物协同治理。开展县(市)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,支持郑州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,加强严格管控类耕地、安全利用类耕地、疑似污染地块、污染地块监督管理。实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,强化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。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,发布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,建成省级节能降碳数智管理平台,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%左右,新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00万平方米,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%。强化重点行业能效标杆管理,持续推进钢铁、化工、有色、建材、煤电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,力争形成节能量200万吨标准煤。建设一批碳达峰试点,培育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、企业,分行业、分领域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。 |
(八)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,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|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、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|
(九)下先手棋打主动仗,进一步织密织牢经济安全网 | 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、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、兜牢财政金融风险底线、抓实房地产领域风险处置与防范、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风险防范。 |